隨著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巴西等國極端天氣蔓延,越來越多的氣象學家開始強調今年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秘魯媒體關于“2周后(4月初)厄爾尼諾現象將影響秘魯北部海岸”的報道則進一步增添了該事件發生的概率。
“如果厄爾尼諾現象真的發生并很嚴重,全球大宗商品和農產品供應無疑將遭受重創,今年會迎來部分減產作物的牛市。但除天氣外,歷史庫存、政策導向等都是影響牛市能否展開的重要因素。”長江期貨研究咨詢部總經理黃駿飛表示。
“圣嬰”或重現
厄爾尼諾現象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干旱而另一些地區又出現降雨量過多的情況,因厄爾尼諾一詞西班牙語原意“圣嬰”,因此又稱“圣嬰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最近一次出現的時間是在2009年,這種現象通常間隔2到7年。
近期多份官方報告連續出臺,一再提醒大宗商品投資者加強對2014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警惕。如聯合國[微博]世界氣象組織稱,初步研究結果顯示未來幾個月可能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美國氣象預測中心指出,在預期的中性狀態貫穿2014年北半球的春季之后,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澳大利亞氣象局表示,模型預示,從今年5、6月開始熱帶太平洋水溫將會上升,并達到厄爾尼諾天氣的水平;我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日前也表示,2014年春季赤道中東太平洋繼續維持中性狀態,夏季轉為暖位相,可能發展成厄爾尼諾。
最近的一則消息是,秘魯媒體3月20日報道稱,已經得到確實,厄爾尼諾現象將在2周后影響秘魯北部海域,這個概率達到了99%,強度為輕到中度。
南華期貨分析師傅小燕表示,從判定是否會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南方濤動指數來看,已經連續數月處于2以下值,通常情況下,一旦到了7、8月份,該指數仍然在2下方,那么厄爾尼諾現象就確定要發生。
“今年出現超級強勁厄爾尼諾現象的幾率高達80%左右。這一次的厄爾尼諾很可能與1997-1998年間那次史上最惡劣厄爾尼諾相抗衡。”黃駿飛說。
也有專家認為,早期跡象表明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最早于6月出現,不過直到第二季度到來后前景才會明晰。要形成超級厄爾尼諾現象,還需要未來幾周內持續出現來自西方的信風,也有40%的可能是今年根本不會發生厄爾尼諾現象。
農產品價格料受提振
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會使澳大利亞、東南亞、印度和非洲的農作物因干旱而減產,而美國東西部地區和巴西等地則會發生嚴重的洪水,這將會對糧食供應造成嚴重的破壞。發生在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兩次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導致世界性農作物減產,最大減產幅度達到20%左右。
“厄爾尼諾現象將導致上述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嚴重受損,水稻、小麥以及糖料作物的損失首當其沖。”孟金輝告訴。
從歷史上來看,部分農產品嚴重減產多次引發農產品大牛市。如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引發中國1998年的特大洪災,大連大豆(4171,-9.00,-0.22%)在1998年5月底到6月上漲達300多點;2009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印度發生四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導致全球蔗糖價(4639,16.00,0.35%)格達到三十年來的最高點。
分析人士指出,從目前到未來三個月內,厄爾尼諾現象將是農產品價格的強有力利多因素。也有分析認為,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反映了可能的氣候影響,如對厄爾尼諾現象的預期已經導致本月全球可可豆價格升至兩年半以來的峰值。
傅小燕認為,如果厄爾尼諾是發生在7、8月份,并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南北半球農產品都有影響。其中,對南美大豆影響較大,因為其正處于種植生長期;對北半球而言,美國和中國大豆生長接近尾聲,天氣對產量的影響下降;而棕櫚油(6206,92.00,1.50%)和橡膠(15555,145.00,0.94%)屬于常年生產,影響最為顯著,對棕櫚油至少會產生2%以上的減產幅度。如果發生極端厄爾尼諾現象,部分農產品有望走出牛市行情,比如油脂類品種。
孟金輝認為,這種全球性的天氣可能對小麥和玉米(2360,-11.00,-0.46%)市場利空,而對大豆以及豆油(6914,54.00,0.79%)市場利多。據他研究,2002/03年度的厄爾尼諾天氣導致美國玉米產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小麥產量激增44%,高粱產量增長11%,棉花(15965,-40.00,-0.25%)產量增長6%,這對玉米和小麥等市場構成利空。但同時,美國大米和大豆產量分別減少6%和12%,因此帶來利多。
黃駿飛則認為,影響最大的是糖、咖啡、可可、大豆等作物,橡膠、棕櫚油產量也會產生波動,但谷物和棉花受到的影響較小。